北斗高精度滑坡监测预警的解决方案
一、背景
针对滑坡监测中硬件成本高、监测精度低、实时性差、多传感器无同化等技术瓶颈,项目从三个层次开展研究,包括研发物联网型小型化低成本高精度滑坡一体化监测传感器、研究滑坡区域毫米级北斗实时监测技术、构建北斗 / 多源传感器多尺度全天候融合处理模型,同时攻克装备与数据处理技术难题,开发云监测智能管理系统,实现滑坡监测精准高效。
二、方案和成效
一是研发小型化、低成本的滑坡监测装备体系,采用 “云 + 端” 协同设计理念,剥离传统监测设备中冗余的功能模块(如本地大屏显示、复杂数据存储),聚焦 “定位 - 传输 - 低功耗” 核心需求,研发出千元级(单台成本约 1500 元,仅为传统设备的 1/5)GNSS 接收机,接收机集成北斗双模定位(BDS+GPS)、低功耗蓝牙(通信距离 10 米)与 4G/NB-IoT 通信模块(待机功耗<5mA);利用 “北斗定位终端采集数据 - 边缘网关汇聚 - 无线网络传输至云端” 的模式,实时将滑坡形变数据(采样率 1Hz)上传至云平台,设备安装无需复杂布线(采用太阳能供电,续航≥7 天),安装门槛大幅降低,单个监测点安装时间从原来的 8 小时缩短至 2 小时,已在全国 20 余个省份的滑坡隐患点部署超 500 台;
二是优化北斗实时监测技术与数据处理能力,基于滑坡区域的地形特征(如坡度、植被覆盖),建立卫星跟踪信息数据库,记录不同时段、不同天气下的卫星可见数量与信号质量;创新提出自适应截止高度角环境模型(根据植被遮挡情况动态调整卫星高度角阈值,范围 5°-20°)、高度角加权方法(对高仰角卫星观测数据赋予更高权重,提升数据可靠性),有效解决传统固定高度角模型导致的信号遮挡问题;针对基准站数据中断(如断电、通信故障)与切换场景,开发数据断点续传与基准站自动切换算法,确保监测数据连续不丢失,数据完整率提升至 99.5%,监测精度稳定在毫米级(平面误差≤2mm,高程误差≤5mm);
三是构建多源融合监测云平台与智能预警体系,整合北斗定位数据与多传感器(倾角计、雨量计、土壤含水率传感器)数据,构建基于大气加权平均温度的水汽层析模型(反演精度 ±1mm)与 “北斗 + 多源传感器” 多尺度全天候融合处理技术(支持分钟级、小时级、日级数据融合);开发滑坡监测云平台,具备数据可视化(如形变曲线、等值线图展示)、趋势预测(基于 ARIMA 模型,预测误差<10%)、智能预警(支持蓝、黄、橙、红四级预警)功能,当监测到滑坡形变超阈值(如周变形量>10mm)时,通过短信、APP 推送等方式向各级管理人员发出预警,近 3 年成功预警 12 次滑坡灾害,其中 2 次大型滑坡(滑坡体方量超 10 万立方米)预警提前量达 48 小时,实现人员零伤亡,预警准确率达 92% 。
三、创新点
一是突破低成本与高精度兼备的监测装备研发瓶颈,攻克 “云 + 端” 双向智能触发传感器变频监测技术,终端可根据滑坡形变状态自动调整采样频率(静态时 10 分钟 / 次,形变加速时 1 秒 / 次),在保证监测精度的同时降低功耗;研制的小型化低成本高精度监测接收机,体积仅为传统设备的 1/3(15cm×10cm×5cm),重量<500g,入选国家北斗 “百城百联百用” 普适型示范设备,已在云南、四川、甘肃等滑坡高发省份推广应用,覆盖超 300 个滑坡隐患点,推动滑坡监测从 “定点少量” 向 “广域密集” 转变;
二是创新复杂地形与环境下的监测算法体系,构建基于滑坡地形的导航卫星环境模型,通过数字高程模型(DEM)与卫星轨道数据匹配,识别受地形、植被遮挡的卫星信号,对其进行剔除或降权处理,有效削弱多路径效应(误差降低 60%)、信号遮挡(卫星可见数提升 2-3 颗)等影响,实现山区、密林等复杂环境下的毫米级高精度形变监测,监测精度较传统方法提升 40%;
三是构建多源数据驱动的智能综合预警模型,融合北斗定位(地表形变)、倾角计(坡体倾斜)、雨量计(降雨激发因素)、土壤含水率(坡体稳定性)等多源异构数据,开发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学习实时预警模型(采用 LSTM 神经网络,训练样本超 10 万条),可自动学习不同区域、不同类型滑坡的形变规律,提升预警适应性;配套的云平台系统支持多用户分级管理与数据共享,为地方政府、应急部门、科研单位提供差异化服务,相关技术成果已形成 5 项发明专利,被纳入《滑坡监测技术规范》行业标准,获得国内外同行广泛关注与认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