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北斗的大坝安全在线监测的解决方案
一、背景
旺村水电站为提高大坝安全管理效率与精准度,保障电站安全稳定运行,对大坝安全监测系统进行全面自动化升级改造,采用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监测变形,在测压孔安装渗压计实现渗流渗压监测自动化,搭建监测自动化采集管理系统,同时将系统与已建监测系统及信息管理系统整合,实现与上级平台对接,规范数据报送。
二、方案和成效
一是全面升级改造原有监测系统,针对改造前人工观测(如全站仪测量)存在的效率低(单次测量需 2 人 / 天,覆盖全坝需 3 天)、数据滞后(每周仅 1 次观测,异常难以及时发现)、误差大(±5 毫米,难以精准捕捉细微变形)等痛点,在旺村水电站土坝坝顶(间隔 50 米 / 个)、船闸闸室(关键结构处共 8 个)等核心区域,精准布设 28 个北斗监测点;创新采用 “棱镜 + 北斗监测点” 一体化设计,北斗系统实现自动化实时监测,棱镜保留人工应急观测功能,构建 “自动为主、人工为辅” 的北斗自动化监测体系,监测频率提升至每 30 分钟 1 次,数据误差控制在 ±1 毫米内;
二是优化测量流程与数据采集体系,在大坝周边地势较高且视野开阔处增设 3 个后视观测墩,保障北斗定位信号稳定性;部署 2 台高精度全站仪(测量精度 0.5 秒级)与 1 套工业级系统服务器(支持 7×24 小时运行),安装北斗定位数据解算软件、监测数据管理软件及预警分析软件,实现数据自动解算、存储与可视化展示;同时将 28 个传统人工测压孔全部改造为自动化监测孔,安装投入式渗压计(测量范围 0-50mH₂O,精度 ±0.1% FS),通过系统后台可自由设置测量周期(最短 10 分钟 / 次)与监测任务(如变形监测、渗压监测单独或同步开展),数据采集效率提升 80%;
三是实现多系统深度整合与数据无缝对接,将新建的北斗自动化监测系统,与已建的混凝土坝段自动化监测系统(含应力、温度监测模块)、大坝安全信息管理系统(含历史数据存储与报表生成功能)进行技术整合,统一数据格式与通信协议,形成覆盖全坝体的 “变形 - 渗流 - 应力 - 温度” 多参数监测网络;完成与集团总部监测平台及国家能源局大坝中心监管平台的对接,按照 “每日定时报送 + 异常实时推送” 的模式规范数据传输,数据报送准确率达 100%,为上级部门远程监管与决策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。
三、创新点
一是创造显著的经济与管理效益,通过北斗自动化监测系统,保障水电站全年稳定发电(年发电量提升约 2%,增加收益超 100 万元),为周边农田灌溉、工业生产提供稳定水源,助力相关产业发展;监测数据误差从 ±5 毫米降至 ±1 毫米,监测周期从每周 1 次缩短至每 30 分钟 1 次,大幅提升监测精准度与时效性;同时减少人工巡检与数据录入人员 4 名,每年直接降低人工成本 9 万元,间接节省因数据滞后导致的隐患排查成本约 15 万元;
二是履行关键的社会责任与安全保障职能,系统实时采集大坝变形、渗压等数据,当监测指标超出安全阈值(如坝体日变形量>3 毫米)时,立即通过短信、平台弹窗等方式发出预警,为下游 10 余个村庄、近 5000 名居民争取至少 2 小时的应急疏散时间,有效防止坝体溃决等事故扩大,避免次生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,近 3 年成功预警 3 次小规模渗压异常,保障了流域安全;
三是引领行业技术创新与模式推广,该项目成为集团内首个北斗规模应用的大坝监测项目,推动大数据(监测数据与气象、水文数据融合分析)、人工智能(基于历史数据训练异常识别模型)等技术在大坝安全监测领域的落地应用;已完成 “一种北斗双模监测点装置”“大坝多系统数据整合方法” 等 3 项专利备案,形成可复制的 “北斗 + 大坝监测” 实施标准,为国内同类型水电站(尤其是中小型水电站)的监测系统升级提供了成熟经验,目前已在集团内 3 个兄弟电站推广应用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