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电站高精度监测设备研制及大坝群监控预警的解决方案
一、背景
我国水库大坝数量多、建设水平高,但运行安全保障技术滞后,面对极端环境坝群安全风险监控预警能力弱,且水库分布散、环境复杂、自动化监测水平低、现场人员专业技能不足,坝群安全集控监管难,为此项目围绕水电站坝群运行管控需求,聚焦关键难题,形成集感知 - 评估 - 预警于一体的成套技术,研发相关设备与技术,实现核心设备国产化替代。
二、方案和成效
一是构建大坝安全监测关键技术体系,针对混凝土坝、土石坝、面板堆石坝等不同坝型,研发外观变形高精度智能监测技术及设备,包括北斗全自动监测站(定位精度≤1 毫米)、光纤应变传感器(测量范围 - 2000με 至 2000με)、渗压监测仪(精度 ±0.1% FS)等;改进监测设备核心部件(如北斗接收机天线、传感器封装材料)生产工艺,提升设备抗干扰(抗电磁干扰等级≥IP67)与耐极端环境(-30℃至 70℃)能力,实现监测核心设备 100% 国产化,设备采购成本较进口同类产品降低 45%;
二是融合应用大数据多模型动态耦联分析技术,基于全国 50 余座大坝的历史监测数据(累计超 100 万条),构建坝群运行安全监控指标库(涵盖变形、渗流、应力等 20 余项指标)与多维度模型簇(含趋势预测、异常诊断模型),研发大坝结构高保真仿真模型(模拟精度达 90%),可快速诊断坝体裂缝、渗漏等缺陷隐患(诊断时间<1 小时),并动态量化评估坝体安全风险(风险等级分为蓝、黄、橙、红四级),使大坝隐患发现时效提升 80%;
三是推进监测设备规模化部署与标准化运维管理,在全国 100 余座水电站大坝(含三峡、溪洛渡等大型水电站)部署北斗监测终端、光纤传感器等装备,构建全国性大坝群智能管控平台,实现监测数据实时汇聚(更新频率 15 分钟 / 次)与远程可视化管理;制定北斗位移监测站运维标准,明确日常检查(每周 1 次)、数据处理(每日 1 次)、软硬件更新(每半年 1 次)及人员技术支持(2 小时内响应)等要点,配备移动运维终端(支持现场数据校准与故障排查),使设备故障率控制在 2% 以内,保障监测系统稳定运行 。
三、创新点
一是拓展北斗监测技术的行业应用场景边界,突破传统大坝监测局限,研发的北斗监测终端可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滑坡(监测精度≤2 毫米)、水库大坝(外观变形监测)、桥梁(挠度监测)、高层建筑(沉降监测)等多场景位移监测,通过定制化算法适配不同监测体特性,提升监测体安全管理与智能预警水平,目前已在全国 23 个省份推广应用,市场占有率达 18%,应用前景广阔;
二是创新监测设备技术功能,设计 “北斗 + 4G / 卫星” 双模通信自主切换功能,当 4G 信号中断时自动切换至北斗短报文通信(通信速率 1200bps),解决偏远地区通信短板;开发 Smos-network 无线组网技术,支持多传感器(最多 50 个)自组网传输,减少布线成本 60%;新增前端分布式解算功能,在监测终端本地完成数据初步解算,降低云端算力压力;同时集成 RDSS 模块,满足应急情况下(如地震)的定位与报文传输需求;
三是实现大坝监测核心设备全面国产化替代,通过改进监测装置核心部件(如北斗高精度主板、传感器敏感元件)生产工艺,攻克精密制造与校准技术难题,研发出覆盖变形、渗流、应力等多参数的监测系列装置,打破国外品牌在高精度监测设备领域的技术垄断,使大坝监测设备自主可控率从 30% 提升至 100%,同时降低设备后期运维成本(年运维成本降低 50%),提升我国大坝安全监测的自主保障能力 。